《无问西东》|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我中国青年
Hi,这里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
我去看了《无问西东》,很喜欢,很喜欢。喜欢到结束时,我克服羞涩,在影院里用力鼓掌。
我承认这个片子有瑕疵。比如张震演的现代部分的故事线偏弱;比如有些台词,像“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,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?”突兀而尴尬;比如空战场面的CG制作真实感欠佳。
比如在拍摄沈光耀英勇战敌时,画风太MV了,不够克制。尤其是王力宏看向观众的那一瞥,处理得好刻意,像战斗中突然停下,摆个pose扮酷,让我本来饱满的情绪被硬生生打断。
但是,我依然很喜欢这部片子。因为它在一个人们耻于谈及理想的年代,去认真叩问生命的意义;提醒你我看到,历史上曾有过的理想主义者的身影。
01
电影交叉讲述了跨越4个年代的4个故事,像是中国版的《云图》。主题可以用这句台词概括:“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,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、正义、无畏和同情。”
4个故事里,我想着重聊的是王力宏演的沈光耀的故事。富家子弟的他,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,看到日军轰炸造成的人间惨象,依然弃学从戎,报名参加空军。
因为被故事打动,我去查了一些背景资料。
结果发现,真实的历史人物,比电影里展现的,更震撼,也更令人唏嘘。
在电影里,看到王力宏帅气的空军造型,驾着飞机穿越云层、奋勇杀敌的画面,我真的以为,当时的中国空军就是那么神气非凡。
看资料才知道,那时,我国空军刚起步,和日本相比,设备、培训都落后不少,也因此在和日军交手中,多有损失。
有1个数据,我看到后先是一怔,继而眼眶发热——
抗日战争期间,从中央航校走出的飞行员有数千位,但是他们从航校毕业到为国牺牲,大都不到半年的时间。
曾有人说,中央航校,是一所由当时的贵族子弟组成的军校。这话虽不准确,但也反映了,当时航校毕业生的精英面貌。他们中有不少是清华学子、海归人才抑或世家子弟。这些人本可以继续过着安全优越的生活,却因不愿看到山河沦陷,生灵涂炭,报名从了军。
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,从走出校门那刻起,生命就进入了6个月的倒计时。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。是的,只有20岁。
02
为什么中国空军牺牲得这么快?
从林徽因哀悼三弟林恒的诗里,能看到答案的一角。林恒是1941年在成都与日本飞机空战时殉难的。
林徽因胞弟林恒
林徽因在《哭三弟恒》中有这样一句:“弟弟,难为你的勇敢,机械的落伍,你的机会太惨!”
即便是当时的飞行员们最想驾驶的驱逐机“老鹰式七五”,也是“那样笨,那样慢”。武器不如人的结果,就是被动挨打。
于是“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”,“别说是谁误了你,是时代无法衡量。”
这个真相让人痛心也让人心酸:在抗战期间,有不少年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不是死于和日军的对战,而是死于飞机的自身故障。
电影里沈光耀的原型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沈崇诲。沈崇诲的死亡就和飞机故障有关。
在南京市人民政府的抗战英雄谱中,对沈崇诲的事迹是这样说明的:“904号机在通过南汇上空时,发动机故障冒烟,队长示意该机返航,沈崇诲机组执意继续前行杀敌报国,逐渐落后跟在机队后方,轰炸任务执行完毕后,904号机失踪,事后判定为牺牲。沈崇诲牺牲之后,衍生出其驾驶飞机冲击敌舰的传说并且广为人知。”
注意最后这句:“衍生出其驾驶飞机冲击敌舰的传说并且广为人知”,你没有看错,电影里沈光耀驾驶飞机撞向敌舰的那个催泪情节,只是一个传说。从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,沈崇诲之死更直接的原因是飞机故障。
然而,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死法,给人的感觉特别热血、特别死得其所;而因“飞机故障”而死,则会让人多了一种“拔剑四顾心茫然”的痛心和惋惜。
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也好,很长一段时间的抗战宣传也好,都会把“飞机故障后失踪”的殉国故事,讲成“撞向日舰”的版本。
03
当我知道了历史真实的样貌,我更能体会到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去当空军意味着什么,以及这一选择的分量之重。
这意味着,明知不可为,而为之啊!
沈崇诲的遗诗写的是:“从来征战无归日,两翼斑斑血染红”。他从报名空军的那刻起,就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“无归”,是死亡。
他们知道,我们的飞机不如敌人的先进;知道,自己可能还没有杀死一个敌人,就先死于飞机事故;知道,选择这条路,壮志未必能酬,身死却是常态。
但是,他们还是要去。以血肉之躯,以必死之心,守国卫土。
而这些青年的亲人,也知道,他们不会回来了。
“弟弟, 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
来哀悼你的死
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
简单的,你给了
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
这沉默的光荣是你”
林徽因诗中的这段,沉郁钝痛到不可言语。
抗日战争中,那数千位中国空军飞行员们,很多都死在青春刚刚开始的年纪。
借用林徽因的诗说,他们给出了自己的一切,不仅是“已有的年轻一切;将来还有的机会,可能的壮年工作,老年的智慧;可能的情爱,家庭,儿女,及那所有生的权利,喜悦;及生的纠纷! ”
04
而这些青年,给了这么多,是为了谁?
林徽因在诗中写出了这些少年心之所求:
“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,
比自己要紧;
那不朽中国的历史,
还需要在世上永久。
你相信,你也做了,
最后一切你交出。 ”
“我既完全明白,为何我还为着你哭?
只因你是个孩子,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。”
林恒和电影里的沈光耀去世时都是26岁,还是家人眼中的大孩子,人生之舟才刚启航。
05
电影里有个细节:沈光耀在西南联大读书时,和三个年轻女生迎面遇到,沈没有打招呼,像没看见一般走过去了,于是被女生们集体抱怨目中无人。
然而,当他去世后,沈母打开他的素描本,上面有他悄悄画的那三位女孩的背影。
那时,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去当兵了,他应该是自知此去凶多吉少,所以刻意减少和女孩们的接触。
这让我想起齐邦媛在晚年回忆录《巨流河》里,写的她和那位让她终身铭记的“哥哥”,张大飞的故事。
张大飞
张大飞是齐邦媛哥哥的同学,他爸爸因抗日被日本人用汽油烧死。张大飞在十九岁那年毅然参加空军。因为表现优异,入选了飞虎队。
齐邦媛虽因战事而颠沛,但依然能在校园求学。张大飞则在前线战斗。八年抗战中,两人一直保持通信,直到有一天,噩耗传来:张大飞殉国。
张大飞临死前,写了一封诀别的信,给自己的好友、也是齐邦媛的哥哥,齐振一。
开头就是:“振一,你收到此信时。我已经死了。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。二十一天前,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,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。我祷告,我沉思。内心觉得平静。”
他请邦媛的哥哥原谅他对邦媛的感情,“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”。
“我似乎看得见她(指齐邦媛)从瘦小女孩长成少女……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 道路,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,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: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。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。
以我这必死之身,怎能对她说‘我爱你’呢……”
在结尾,他请齐振一“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”,“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。”
这封信里还有一处细节也特别戳心:“我现在休假也去喝酒。去跳舞了,我活了二十六岁,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尝过……”
原来在26岁之前,清高单纯如他,连酒都没喝过、连舞都没跳过。对于人生,他在死亡即将来临之前,才允许自己浅尝了一口世俗快乐。
他没经历过的快乐还有那么、那么多,然而都没有机会了。
就像他没有机会去牵心爱女孩的手,没有机会陪她左右,护她周全。
他能做的只是,在前方作战,祝福心上的女孩,以后能读着诗书,走向那光明之路,生活在和平的新世界里。
06
我很喜欢电影里沈母和儿子对手戏的部分。沈母的名门风度让人为之心折。
当儿子的同学来报告儿子的噩耗时,她在心碎落泪之余,还不忘招待客人,让他们两位喝一碗“冰糖莲子汤”,润润水,再赶路。
沈母无疑是一个很棒的母亲。而我想和你分享另一个,伟大父亲教育出英雄儿子的真实故事。
张锡祜
故事中的父亲是南开校长张伯苓,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,当了空军后,张伯苓对这个要上战场的小儿子叮嘱的是:“阵中无勇非孝也”,你不勇敢抗敌就是不孝。
在淞沪战役中,张锡祜因飞机失事殉国。
张锡祜家书
张锡祜去世前寄给父亲的家书上写着:“儿虽不敏,不能奉双亲于终老,然也不敢为中华之罪人……此次出征,生死早置度外……望大人读此之后,不以儿之生死为念!若能凯旋而归,自能奉双亲于故乡以享天伦之乐。倘有不幸,虽负不孝之名,然为国而殉,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……”
为国捐躯那年,张锡祜才26岁,刚和未婚妻订婚。
而张伯苓接到儿子死讯后,说:“我本人出身水师,今老矣,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,而今吾儿为国捐躯,可无遗憾了。”
中年丧子,痛不痛?当然痛!但是你问我悔不悔,憾不憾?我告诉你,我不悔,我不憾。
老爷子这骨头硬得让人落泪。张伯苓直到去世,一直都在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,鼓励国人要有“国不亡,有我!”的志气。他是真的身体力行去做了,哪怕因此失去了爱子。
这种家国情怀,在今日的人看来,可能会觉得陌生甚至不解,但当时的他们真的深信不疑地在践行。所谓,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
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在,中国没有,也不会亡。
07
为什么我喜欢这部电影,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和想起了,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些带光行走的生命。
描写了西南联大学子风貌的小说《未央歌》里有这样一段话:
“天下事,常常如此,见识是见识,世事是世事。此时做一个又热心又有见识的人,最苦。如果光有热心,而无见识,大可随了潮流叫嚣,博得群众爱戴。如果光有见识,而不热心,也很可卧听大门外打死人,屋里照样睡大觉。
偏偏不幸世界上常有具备二者的少数人,又偏偏不幸他们常是少数。
于是便如同一个瘦弱的小孩,拼命去扯一匹发怒的马,或是更恰当些,一个航海人在风暴之中,打算落下那个满兜了风的帆篷。”
这种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精神在精致的利已主义者眼里,无疑很傻很天真。
然而对于沈崇诲、林恒、张大飞、张伯苓、张锡祜……这些人而言,却是必然做出的选择,虽九死而不悔。因为他们相信,相信那看不见摸不着的:真心、正义、无畏和同情。
他们的存在让人瞥见人性的庄严、绚丽与光辉。
也正是因为有他们,我们这些后来人“才得以在和平中,天真而开阔地长大”(龙应台语)。
而我们作为他们的后辈,面对人生,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这是电影《无问西东》试图让观众思考的问题。
我们这一代人,已经不再面临战乱和生死危机,但我们同样面临诱惑与考验,需要思考如何度过这一生。
电影里梅校长对学生吴岭澜说的那番话,平实却入心:“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,有一种麻木的踏实。但丧失了真实,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。
什么是真实?你看到什么,听到什么,做什么,和谁在一起,有一种从心灵深处,满溢出来的不懊悔,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。”
听到这段时,我边哭边问自己,“这样的真实,你找到了吗?”
我不敢说,已经找到了。因为在扪心自问的那刻,我的心头就被强烈的羞愧感占据。
但我会一直找,不会放弃找。
给想赞赏我的苹果用户
商务合作 请联系邮箱
yakicreator@foxmail.com
或 微信: wuweiquai